读者来信当前位置:家谱网站档案馆 >> 新闻资讯 >> 读者来信 >> 浏览文章
河北昌黎张兆椿先生给我们寄来他主编的《河北昌黎张氏家谱》
发布人:馆办公室 发布时间:2015年06月13日 来源:本站综合

日前,本网收到河北昌黎张兆椿先生给我们发来的邮件,邮件里详细介绍了他所主编的《河北昌黎张氏家谱》的情况,其中不仅有描述家谱编修历程的两篇文章,还有数百幅照片。下面摘录如下,希望能为大家寻谱带去帮助。

如果有需要的朋友,可以直接联系我们工作人员,QQ:2350068798。如有寻谱寻根需要,我们工作人员会将张兆椿的联系方式告知您。这里为保护张先生的隐私,不公开张兆椿先生的电话。

下面是该谱的一组内文照片:

河北昌黎张氏家谱

河北昌黎张氏家谱

河北昌黎张氏家谱


河北昌黎张氏家族简史

张景贤 张通祖 张兆椿

据旧谱记载,昌黎张氏家族的祖先系福建霞浦县人,于明朝永乐年间迁居到昌黎。据传在燕王扫北时,先祖张武公,扶佐燕王有功,被封为侯爵,对此史书曾有记载:“……张武等八人封为列侯,并被明成祖赐“汤沐之地(领地)”于昌黎赤崖。据此可知,张武公为张家在昌黎的第一代世祖。

张氏家族传至明朝中葉八代世祖张国祥公时,发生一些变故。张国祥在四五岁时,父母双亡,由庶母王玉如抚养照顾。因这一股家业较大,近族有些人欲夺家产,竟想先将王玉如卖掉,然后再谋害年幼的国祥。此计谋被婢女告发,庶母王玉如当机立断,将房屋土地赠与族人,仅带一个儿童玩具“哗螂棒儿",内装些珍宝,携国祥连夜逃到昌黎东花园,国祥外祖母齐家躲避。后又在古塔寺附近租房,靠纺织洗衣度日。

王玉如很重视对国祥的教育,当他到了读书年龄时,即送到古塔寺读私塾。那时每逢初一、十五县官要拜庙;有一次县官孟公来古塔寺拜庙,听到有读书声,走进去看到衣着粗劣的国祥正蹲在地上,一边用手在地上写字,一边背诵诗文,非常认真。县令向国祥问了一些学问,国祥回答流畅,继而问了家庭情况。孟公说:“你回家和你母亲说,这里的先生已教不了你啦!你很有天份,从明天起就到县衙来和我儿子一起读书吧!由我来教你!”此人就是在昌黎连任三届县知事的孟秋(山东茌平县人)。经庶母同意,国祥做了孟公子九年的陪读,受益非浅。后来他考取功名被授甘肃渭源县知县。他在任期间,亦效法孟公,教了几位好学生,得到当地民众的敬爱。他的门生陈大誥后来为他绘了一幅“国祥公行乐图”,以为纪念。解放前此图每到旧年,挂在张氏家庙西墙上。

孟秋为政清廉,他离任时,将他的俸禄全部给了县民,这样全县民众可以三年不纳粮。为感激他的恩德,县民在西关路北修建了孟公祠堂,以为纪念。孟公政绩在县志及《永平府志》均有记载。国祥为感其恩,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六日孟公生日那天,都要为他上“生猪祭”。后来张家还为孟公祠置了祭田,所得租费除供祭祀外,还用于祠堂修缮。

据《昌黎县志》记载,国祥庶母王氏系上元县主薄张昴侧室。张昴卒于任,王氏年仅19岁。王氏痛夫亡,携孤扶枢还里,苦节自守,族人欲夺其志,王氏自缢至再,七日不饮食。族人知不可夺,乃止。后王氏将所居房屋数间,地数亩,尽遗于族人,以避其凌逼。抚国祥移居城里后,依嫡齐氏之姨,赁屋而居。后国祥成名,且以贡出仕,有政声。王氏年七十卒,受封为太孺人。

八世张国祥公,从渭源县卸任后,返回昌黎。他并未向赤崖家族人索取家产,而在城内西街新盖了一所住宅,至今约四百余年。到清朝初年,第十世(代)张元复公,书字俱佳,昌黎城东小东山庙里东墙上有一块镶在墙里的石碑,就是他所亲笔书写的。至清代嘉庆、道光年间,十五世(代)张子建公兄弟二人,子建为兄住于西街老宅,称“西厚记”;其弟住于东街,称“东厚记”,子勵公善于营谋,开了很多买卖(烧锅、当铺),在经济上有很大发展。两家各生五子,在东西街建置了很多房产,几乎各占两街之半。“东厚记”的二儿子张熙瑞曾两任县知事(第二任在山东省乐陵县)。他在任考核时,名列上上,在昌黎西街中间路北门楼里悬挂的“考上上”白底黑字大匾就是给他挂的。

1900年,八国联军进北京,俄国侵略军进犯昌黎。当时县官逃跑,俄军勒索百姓大受塗炭。群众便推举熙瑞公之弟,出任支应局总办。他请到一位曾在俄国当过华工的族人为翻译,向俄军交涉,答应负责供应,俄军即不再骚扰百姓。供应费用立布账目,需款由他暂垫,县民遂得以安生。俄军去后,县民曾送匾额,以表其功。

十五世(代)张子建,子勵公兄弟二人去世后,两户十子分家而居,并修建了“张氏家祠”。当时人们称为张家十大股,声势显赫。除第九、十股后人因不事生产,不会经营,家道败落外,其他八股长能继承先业,过着富裕生活。

“西厚记”的二股(十六世)张胜亭公,曾任道台、知府。他的长孙张念祖中举后,又毕业于京师法政大学法律系,曾任北洋法政大学法律及国文教授等职,很有学问。次孙张法祖,毕业于京师财经大学,曾任昌黎县政府主任秘书、教育科长,代理过县长等职。三孙张绥祖(字朵山),系美国麻省洛威尔工科大学纺织印染系毕业,获硕士学位。曾任国立东北大学、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、国立西北工学院、天津北洋大学及天津大学纺织工学院等高等院校教授,是我国纺织教育奠基人之一。可见《中国近代纺织史》、《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》。

第三股张起亭公的次子张炳勋曾在山东省作官。四子张炳麟曾在福建省作官,他在闽时,曾专程去福建霞浦县寻根访祖,霞浦县张家族人知道昌黎县有一分支,但其辈数因家谱失修,已排不上来,只知昌黎这一支辈份高。

第四股张萼亭公,曾任广东省大石桥知县,后人分散各地,均无联系。

第五般张云亭公,品学兼优,待人宽厚。自己不懂经商,但知人善任,因而在经营上有很大发展,从昌黎至辽宁等地,开设了带“福”字的大小商号百余家(如糕點、杂货、当铺)。此时为张氏家族在昌黎发展的鼎盛时期,成为昌黎的首户。

家中虽然富裕,生活仍然继承祖先的勤俭传家传统,衣食平常,每餐除给老人炒些菜外,其他家人仍是熬粥拌莱度日。云亭公为人正直,憎恨吃、喝、嫖、赌、吸鸦片。经商每年收入甚丰,除自家留用外,大多周济有困难的亲友、乡里。倘有天灾人祸(如荒年、“庚子之乱”),对乡亲总要周济。他是全县皆知的慈善家。信奉佛教,县内庙堂失修,他就出资修缮,如五峰山韩文公祠、城内北街真武宫、北山蔡树洼的道士庙院等。他还在城内西南角修建“奎星楼”,地址在孔庙圣人殿旁。

云亭公对子女教育也极重视,不惜重金聘请博学多才的教师,每日款待厚丰,超过自己生活水平。他生三子,长子早亡,次子张仁波,先拔贡后中举,诗文写作俱佳,在昌黎城乡各地均有他的字迹(如碑石等)。他中举后在京任户部主事,直至民国成立。其三子张禹九考取了秀才。满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,提倡办学堂后,他被选录北洋政法大学绅士班法律系,并以优秀成绩毕业。

在当时的社会来说,张禹九是一位力倡维新,追逐潮流的人物。他对当时满清政府的腐败及外夷侵略非常义愤,认识到想要强国兴邦,必须推翻封建统治。所以早年即参加了革命党,与国民党元老张继关系甚密。他倡导维新,先从自家做起,首先剪掉封建色彩的辫子,不许女儿缠足,婆媳平等,子女同样读书。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后,张继南下广州。禹九公认识到要富国强民,必须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,只有办教育、学科学才行。因而,此后他走上教育救国的道路。当我们的祖父张云亭去世后,他就用自己分得的财产,兴办了“张氏族立两等学堂”(即小学四年,高小二年),地址在昌黎西街路北的临淮祠西隔壁。花巨款购置新式教学设备、仪器及图书(文革中均被抄毁),至今仅遗留一本破旧了的日本出版的历史地图(《支那疆城革图》,明治八年出版),可作纪念。当时以高薪聘请有学间的教师,发给学生书籍,笔墨用具;每年冬季还给每个学生做一件羊皮上衣。 此校为昌黎第一所新学堂。在创办新学堂上,他与当时天津南开的张伯苓先生和丰润县的卢木斋先生齐名。解放后,铁道部副部长石志仁先生就是此校毕业生。为办这个学校,每年耗费巨资,数年后家中田产仅剩下二十亩,实在无力维持,最后才将学校交给县政府接办,自己去济南盐运使署当秘书。他对自己的子孙教育,仍不遗余力,本着“忠厚传家”、“诗书继世”的传统精神,以确保“书香门第”家风。他的子孙男女中有十九人是大学本科与专科毕业生。他的思想一向能接受新鲜事物,反对封建保守。 (李大钊与家人念祖曾有交往,过去曾为其存放书籍)。解放后也能理解革命意义,相信政府,并主动将我家祖传宝物,价值连城的“明代景泰蓝出戟大花觚”无偿献给国家,得到国家嘉奖奖状(解放前曾有人以北京两条胡同的代价换取此物)。现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,为此类珍品中最大者之一。另外还能响应国家领导人号召火葬,59年去世后,最早火葬。

总之,到张家第十八、十九世(代)子建公后代的子孙男女,大都属于知识分子,在国内外大学本科毕业者积约占70%,专科及中学毕业者,可达30%,现均分别在各省市及美国、加拿大等地工作。

以上就是我们回忆及访问亲友和参考部分旧家谱、家史得知的简单情况。

(原载《昌黎文史资料选辑》第3辑第133~137页)

注:   2012年5月20日张兆椿又作了补充订正

昌黎县张氏家谱修谱过程

张兆椿

大约八十年代,同辈兆榆兄(张奉祖之子)落实政策,分得北京古城地区住房。当时他刚刚退休,兆榆邀请叔伯兄弟等同辈到家一聚。言谈中,议论家族事,说:“我们都老了,家里的一些老事晚辈们都不得而知,我们写点东西留给后人有必要”。均出书香,写些东西不成问题。我从兆栩大哥口中知道此事(当时我未退休)。出于兴趣和曾搞过資料工作,即着手收集材料,向家人了解情况。(原来张慰祖伯父曾有旧谱,文革中已销毁)那时,我先从在天津的家人开始,由近向远辈,推写名谱。当时,从尔鳌兄处得到一份他入党前,找我伯父张慰祖,询问家族情况,伯父用天津百货大楼一张包装纸,给他写的一个近五代人名字谱表。我得到后,即以此开始拜访知情家人或发信寻问。随着进展,又从兆杉兄处得知。他将母亲骨灰送回老家时,在族人张汉武叔(当时负责街道工作)家中见到一本旧家谱(被撕去了几页)。我知道后,喜出望外,如获至宝,立即与其联系。得知,此谱已被他们较近家人张云锄(在京)借去复印。我又去京,与兆栩兄找到了张云锄叔,又得知因旧谱年久,纸残无法实现复印,即将之返还,因此我未能借到旧谱。

1987年,单位组织北戴河疗养,我有幸参加。返津途中在老家下车。离别故乡41年后(1946年父亲在津工作,我随母到津居住)首次返乡,看望家人。并找到不曾相识的张汉武叔,借到家谱。返津后动手抄写,还将人名字一代代排出塔形谱表,二十代近一米长。以此开始进行续谱工作。

因年幼时对家谱事知之甚少,也未曾见过,所以只有向现存长辈询问。九叔、十叔、谷德秀四婶以及和同辈年长的尔华二姐(在津,今年已过百岁)等,他们都提供了不少情况。线索一层层向外扩展,达到,把所能联系上的族人,了解到的族人均写入谱中。八十年代初,两岸通邮后,又与台北的七叔联系上,也获得一些在大陆以外家人情况的材料。

1917年版旧谱为封建年代产物,女性不入谱。我续谱时将女性家人亦写入其中,更显示现代的男女平等。在收集个人资料时,除将津、京、昌之外,大陆上外地及远在加拿大、美国等地家人、台湾家人亦尽量收集到,以达到尽量完善。

1988年七叔矩祖由长子兴国陪同来大陆,得知我在做此工作,很支持。后来,兴国来津(与我同龄,在台经商,多次来大陆)他见过续谱草稿叫我整理后寄台。(大陆印刷无繁体字),寄台后在台排版。1993年,七叔86岁高龄(七婶故去不久),在身体欠佳的情况下,自己乘飞机携版样经日本来京(那时,其四子美籍定国弟正在北京,为美国摩托罗拉北京总部负责装修设计)。七叔到京后,即通知我前去北京校对版样,我即前往校核。

七叔返台后令兴国付逐出版。印出来后,邮寄给我,由我分发家人。我和一些家人看过新印家谱后,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错误,有名字错误、辈份错误、文字错误、内容缺失等。作为史料,不可有误!在修改补正中,我又收到一封老家族人张锦城来信,对我修谱事提出看法,并指出不当之处。我才得知尚有一位是我祖父辈之族人的存在。而且他手中还有一本较完整的旧谱,我非常高兴,即与他取得联系。2007年,我回老家专门上门拜访,得到热情接待,并将这本旧谱借我,我返津后即刻翻拍,并通过电脑处理后,(我爱好照像,刚买电脑,是为了对数码照片做后期处理)将原续谱缺少的九页做了补充。随即,我下决心学习电脑打字、图片处理等方法(不会拼音、只能靠字典找字符,并用一指打字符,至今如此)。经过一年时间,逐步核实、修改、补充后,于2010年交图片部门出版。我还在不断收集有关資料,如:通过周恩来、邓颖超纪念馆馆长,我的同学王绪周与故宫博物院院长联系,得到祖父1954年捐献给故宫博物院,祖传《明代景泰蓝出戟大花觚》的照片,使张家后人能目睹祖宗留下来的遗物。(文革中奖状丢失,当时也无照片)还在搜集伯父张朵山(绥祖)在南开中学、伯父昭祖在南中学与周恩来同宿舍的情况,以及念祖伯父在津法政学堂学习和任教的材料等。

我在工厂工作,于1996年在工厂破产前退休(工作38年)。妻子也是退出市场工厂的工人,我们收入都很微薄,多年来为做此事,全是靠节俭生活,购置设备,并投入不少精力心血和金钱。对此,兄嫂姐弟妹们都很受感动。他们研究决定从北京、保定来津,为我过70岁生日,他们都已是80多岁高龄老人啦。这也算是对我多年来做续谱工作之辛苦的褒奖,令我十分感动。这次修改补充“昌黎张氏家谱”的2010版,就是在他们给予大力资助下,能得以出版的。我在古稀之年(74岁)能为张氏族人留下一份宝贵史料,并得到家人认可。虽然付出十几年心血、資金,但心里却很是欣慰。

尤其值得感谢十叔通祖。十叔具有超人记忆能力和细緻流畅的文笔。谱中绝大部分补充内容,是根据他所叙述书写的,我只做了编辑整理。十叔一生坎坷。在身体重病时,仍,呕心沥血,全身心投入对我续谱工作的支持。最后在兆梅大姐要求下,靠少年时,听到老人们讲述事情的记忆,写出了“家族兴衰简史”。这是一份对后人有警示作用和重要价值的史料。遗憾的是,十叔未能见到续写新谱的出版。

还要感谢,我伯父张慰祖的金籣兄长,彭靈千伯父之子彭希刚兄,他在台北,受七叔之托,为我们家谱,核对润笔,书写后记,使续谱更完美。他虽已作古,但仍令我永远铭记在心。

上一篇:五修扶邑《宋氏宗谱,补续宋庄宋氏族谱》倡议书 返回列表
下一篇:刘清述在刘氏宗亲祖茔修缮暨墓碑落成祭祖仪式上的讲话
地址:郑州市金水区丰产路28号信达大厦北楼201-206室 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莅临实地参观考察
Tel:0371-63605196
联系人:魏先生(13838392853) 杨女士(13523046842)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日 8:00-21:00
中国家谱档案馆   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技术支持:新闻编辑部